发布时间:2025-10-15 17:08:42    次浏览
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开奖前,有不少网友都对获奖名单进行了预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都呼声颇高。然而在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瑞典文学院却宣布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为: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一时间,鲍勃·迪伦得奖的消息让无数人震惊不已。不仅因为此前鲍勃·迪伦几乎未出现在任何预测名单中,而且在群众看来,怎么也找不到一个民谣歌手与诺贝尔文学奖相挂钩的原因。鲍勃·迪伦,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他成名于60年代,经过几十年至今,可以说,他对于世界民谣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他是世界上最好的民谣大师有人评论说:如果没有迪伦,无疑摇滚乐将走一段弯路,将不会有“披头士”(THE BEATLES)的《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不会有“滚石”的《乞丐的宴会》(Beggar’s Banquet),也不会有“乐队”的《来自大平克的音乐》(Music form Big Pink),这就是他的影响程度。 “我唱的民谣歌曲绝对不容易入耳,它们并不友善,也不圆润滑顺。它们不会带你平缓地靠岸,我想你可以说它们不商业。不但如此,我的风格对于电台来说是过于乖僻而难以归类的作品,然而歌曲对我来说远不只是轻松的娱乐而已。歌曲是我的导师,它们引领我,带我到另一种对现实的意识,带我到某个不一样的共和国,某个解放了的共和国……一个‘看不到的共和国’。”他是一个天生的反叛者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民谣大师,在音乐上,他既坚持了美国二三十年代乡村民谣的传统,又有所颠覆,他是第一个抱着电吉他上台的民谣歌手,因为民谣作品大都是由木吉他来呈现,所以很多人认为他这种做法是对民谣阵营的背叛,但他很勇敢,因为他觉得他的作品需要电子化呈现。 他的《在风中飘荡》(Blowin’ in the Wind)、《我将会自由》(IShall Be Free)等抗议歌曲对当时青年人的心灵起了巨大的震撼作用,鼓舞了六七十年代饱受战争和社会动荡折磨的一代年轻人,因而促使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大觉醒。他的歌曲成为参加民权和反战运动的白人学生的 除了歌手外,他还具备多重身份我想,正是他在音乐方面的造就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名声以至于大家忽略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气。正如诺贝尔奖组委会对其形容的,“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格外地多才多艺,在绘画、表演、编剧方面都有出色表现”。演员鲍勃·迪伦影响了一代人的中,正是迪伦名作《》。1985年,他出演电视节目《》。2005年,他出演自己的传记。 画家鲍勃·迪伦当年在艺术画廊首度公开的鲍勃·迪伦的美术作品让世人震惊,内容为1989年到1992年间,迪伦在全球举办“停止的巡演”时的所见所闻。他用素描、画的方式记录冷寂的自然风景、旅馆、大街上的人。 诗人鲍勃·迪伦他最不应该被忽略的身份——诗人。作为诗人的鲍勃·迪伦,比作为“抗议型歌手”有着更多的作品与故事。鲍勃·迪伦曾说:“我觉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I consider myself a poet first and a musician second. I livelike a poet and I'll die like a poet.)”有评论说,鲍勃·迪伦是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顶级诗人。 “我生于1941年春天。那时在欧洲正打得,你能感到旧世界即将离去,新世界即将来临。”这些如拳手怒击的文字出自《像一块滚石:回忆录》,2006年,凭此,鲍勃-迪伦获得提名,他是迄今首个也是获此殊荣的歌手。此外,他还出版过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和《鲍勃·迪伦图文作品辑》(1973)。他还曾创作过自传《编年史》(2004)。这部作品描述了他在纽约早期的回忆,提供了他身处流行文化中心的生活的窥见。” 据外媒报道,诺贝尔奖组委会常务秘书萨拉认为,鲍勃·迪伦的诗词可以和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莎孚的作品相媲美。我想,这应该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在大家还沉浸在鲍勃·迪伦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中时,却有消息称鲍勃·迪伦拒绝接受这个奖项。 咋一看,这似乎真的可能会是桀骜不驯、思想独立的鲍勃·迪伦会做出的决定。但小编要提醒大家的是,事实是目前鲍勃·迪伦方面并没有对此做出任何的回应,所有的流传说法均不可信。网上所流传的鲍勃·迪伦的四点回应以及关于发起反诺贝尔文学活动等内容均为杜撰。村上村树与鲍勃·迪伦我想,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更为熟悉的一个名字应该是——村上春树。巧的是,村上春树也曾表示过对鲍勃·迪伦的喜爱。这一点我们也可从村上的小说中去考证,他的小说中曾多次出现了鲍勃·迪伦的名字。 1985年村上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最后一幕中,主人公听着歌曲入睡。“我闭目合眼,置身于沉沉的睡眠中。鲍勃·迪伦不断地唱着《骤雨》。”1987年的畅销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玲子前往主人公处,弹奏了几十首吉他曲,包括鲍勃·迪伦、查维斯、卡劳尔·金、“沙滩男孩”等。村上的音乐随笔集《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中他在文中写到:“也存在类似初期的鲍勃·迪伦、琼·贝兹这样更为严肃的流行音乐流派。”村上多次入榜 对诺奖似乎不那么感冒曾创作《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等畅销作品的村上春树,每年都是博彩界预测的大热门,却与诺贝尔文学奖一再错过。而2016年诺奖,村上春树再次陪跑。 面对这种状况,读者们对村上获奖的期待、惋惜、心疼的声音不少。作为“最悲壮入围者”,爱好长跑的村上与诺奖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大部分日本读者认为,过于通俗、流行、小资化是阻碍村上获奖的主要原因。但也有读者坚信,村上的作品虽然具有通俗小说的某些特征,但内涵依然是“纯文学”,不遭评委待见归根结底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 村上春树作品中文译者林少华曾经说过:“他得诺奖,是迟早的事情”林少华的分析很理性,“获得诺奖有多种因素。虽然村上有实力获奖,但别的候选者,同样也有获奖的理由。”另外或许与翻译有关,“我们知道,诺奖评委们一般很少直接阅读日文原著。据我了解,西方人翻译外文作品,并不完全按照原文。大概走的是感觉路线。”虽然村上再次“落榜”,但林少华依然力挺村上,“他得诺奖,是迟早的事情。” 但也许世界上最不关心村上是否能够拿奖的就是村上本人了,他似乎对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感冒。他曾表示,得奖会干扰生活的私密性,如果真的得奖了他会很烦恼,因为他连咖啡馆都不能去了。我想,对于追求生活情调的他而言,相比获得奖项后需要面临无数采访报道的喧闹生活,他应该更喜欢能够安静地坐在咖啡厅里吧。更渴望执着于自己、不偏执于外界。一直以来村上都是如此故我。 其实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重点,就如村上春树说的,“最重要的是读者,获不获奖是次要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剧本无处投。找“剧本公社”啊!商务合作(微信号) :jubengongshedz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福州 0591-83779972北京 010-59007002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